近期,我院植物学科继2018获批“特色植物资源研究与利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后,又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进展,多篇研究论文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
学院院长李卓玉教授课题组对植物源抗癌成分单宁酸的分子靶点及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利用单宁酸功能化磁性纳米颗粒进行靶点垂钓,鉴定出单宁酸在结肠癌细胞中的靶点蛋白为肿瘤糖酵解途径的关键限速酶丙酮酸激酶PKM2;同时在细胞水平深入探究了单宁酸与PKM2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结合位点,阐明了其发挥抗结肠癌效应的作用机制,为单宁酸在抗肿瘤功能方面的研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2018年第9期的SCI一区期刊Food & Function上(Food & Function, 2018, 9:5547,DOI: 10.1039/c8fo01161c)。第一作者为该课题组青年教师杨鹏。
我院新引进的植物学科青年教师张犇教授,最新成果发表于植物领域国际权威期刊Plant Physiology。在这篇文章中,在SNARE蛋白SYP121上发现了除F9以外的第二个影响SEC11结合的位点R20R21;R20R21位点与SEC11蛋白N端结合;与突变F9位点相比,突变R20R21位点阻止了SYP121相关的囊泡转运,但不影响SYP121对钾离子通道的调控。在植物表型层面,突变F9位点在短期内加速植物生长但严重影响植物细胞中钾离子及可溶性成分积累,而突变R20R21位点则在短期内促进植物生长同时对钾离子及可溶性成分水平影响较小。这一研究,推进了对植物中SEC11-SYP121相互作用生理意义的认识,也有助于未来围绕该蛋白与SNARE蛋白系统开展作物遗传改良工作(Plant Physiology,2019. DOI: https://doi.org/10.1104/pp.18.01315)。
我院裴雁曦教授课题组青年教师刘旦梅副教授,对番茄半胱氨酸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类O-乙酰丝氨酸 (硫醇) 裂解酶 (OASTL) 家族成员进行了系统鉴定和功能分析。利用系统进化、酵母双杂交、蛋白质原核表达以及酶活分析对番茄OASTL家族成员的催化活性进行了探究与分类;同时在细胞水平探索了番茄OASTL家族成员的胞内区室化分布。发现了OASTL蛋白新的亚细胞定位方式以及在转录调控上的新功能,为未来植物中OASTL蛋白生理功能的深入研究,以及番茄中硫代谢途径的进一步解析奠定重要基础。该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植物领域著名期刊Plant Molecular Biology 的2019年第1期(Plant Mol Biol, 2019, 99:123-134)。